内科

阿米巴肝脓肿

  • 病因
  • 症状
  • 预防
  • 资料用药
  • 阿米巴肝脓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原:

      (1)分型 阿米巴分迪斯帕分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和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两种病株,其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致病性,是引起阿米巴脓肿的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以往将其分为小滋养体与大滋养体,前者寄生于肠腔中,称为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可使其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转变为大滋养体,称为组织型滋养体,是阿米巴脓肿的致病形态。

      (2)形态 滋养体在患者新鲜黏液血便或肝脓肿穿刺液中,均活动活泼,5μm/s,以二分裂法增生,形态变化较大。当其在有症状病人组织中,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大小常在20~40μm,甚至50μm,但在肠腔非腹泻粪便中或有菌培养基中,则大小为10~30μm,不含红细胞。滋养体内、外质分界极为明显,借助单一定向的伪足运动。内质内有一个泡状核,呈球形,直径4~7μm,核膜边缘有单层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核周染色质粒(chromatin granule)。核仁小(仅0.5μm),常居中,周围为纤细丝状结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形态,通过扫描电镜或透视电镜的观察,发现其细胞膜厚约10nm,外皮为一层绒毛状的糖萼(glycocalyx),胞质内含有无数糖原颗粒和螺旋状排列的核糖体,无典型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滋养体表膜上分布有许多丝状突起,有直径0.2~0.4μm圆形的孔,与微胞饮作用(micropinocytosis)有关,在伪足和微饮管口则无这类小孔,此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特征之一。包囊是滋养体在肠腔内形成,但在肠腔以外的脏器或外界不能成囊。在肠腔内滋养体逐渐缩小,停止活动,变成近似球形的包囊前期,以后变成一核包囊,并进行二分裂增生,发育成为四个核的成熟包囊,直径为10~16μm,壁厚125~150nm。

      (3)病原体体外培养 目前阿米巴的体外培养已取得无生物培养的成功,为阿米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解决了纯抗原的制备问题。

      (二)发病机制

      阿米巴肠病患者结肠溃疡中由于滋养体破坏了血管壁,滋养体就会进入到血管中,并随血流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但亦可通过肠壁直接侵入肝脏,或经淋巴系统到达肝内。肝小叶的微静脉起过滤作用,原虫在微V末端留下来,如侵入数量少,宿主健康良好,那么原虫可以被消灭,不造成肝脏任何损害,但如果侵入的原虫多,一部分原虫可以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原虫就可以在肝组织内进行繁殖,由于原虫的大量繁殖,可导致微静脉的栓塞,肝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形成小脓肿。另一方面原虫可进入周围组织引起肝组织的坏死及肝组织的溶解液化。随时间的延长,脓肿逐步向四周扩大,脓肿脓肿之间发生融合,最终成为临床上可以得到的肝脓肿。由于回盲部和升结肠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而肝脏右叶接纳的血液恰恰来自盲肠和升结肠,故脓肿得发病部位绝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且尤以右叶顶部居多。

      (三)病理改变

      因原虫经门静脉血行扩散,故早期以多发性小脓肿较为常见,以后才互相融合而形成单个大脓肿。脓肿中央为一大片坏死区,其脓液为液化的肝组织,呈巧克力酱样,质黏稠或稀薄,有肝腥味,含有溶解和坏死的肝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脂肪、夏-雷晶体及残余组织。脓液中一般不容易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仅约1/3病例在脓液中可找到滋养体,但是可以有脓腔壁上或脓肿的边缘部发现滋养体,而包囊一般是找不到的。脓肿可因不断扩大,逐渐浅表化,以至于向邻近体腔或脏器穿破。

      慢性脓肿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产碱杆菌等。细菌感染后,脓液失去其典型特征,呈黄色或黄绿色,有臭味,并有大量脓细胞,临床上可出现毒血症表现。

      诱因:阿米巴肝脓肿发展缓慢,距肠阿米巴病或阿米巴感染后有较长的隐匿期。暴饮暴食足以引起肠道炎症,易于使阿米巴感染变为活动;酗酒以及其他足以使人体抵抗力降低等情况,都可为肝脓肿发生的诱因。阿米巴原虫的再感染可以激发原已存在的感染而引起肝脓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也能诱发肝脓肿的发生。

    阿米巴肝脓肿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比较缓慢,急性阿米巴肝炎期较短暂,如不及时治疗,继之为较长时期的慢性期。其发病可在肠阿米巴发病数周至数年后,甚至可长达30年后才出现阿米巴性肝脓肿的报道。过去病史中约有60%以上的病人有脓血便等痢疾病可查。   1.急性肝炎期 在肠阿米巴过程中,可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压痛明显,体温升高(体温持续在38~39℃)、脉速和大量出汗等症状,此时如能及时正确治疗,炎症可得到控制,避免脓肿形成。   2.肝脓肿期 临床表现取决于脓肿的大小、部位、病程长短及有无并发症等,但大多数病人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此期间主要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   (1)发热:大多数起病缓慢,持续发热,体温在38~39℃,常以弛张热或间歇热居多;慢性肝脓肿体温可正常或仅为低热;如继发细菌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时,体温可高达40℃以上,常伴有畏寒或寒战;体温大多上午低,午后上升,病人多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痢疾等症状;体重减轻、虚弱乏力、消瘦、精神不振、贫血等亦常见。   (2)肝区疼痛:肝区持续性疼痛,偶有刺痛或剧烈疼痛,疼痛可随深呼吸、咳嗽或体位变动而加剧。如脓肿位于右膈顶部,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部或右腰背等处;也可因压迫或炎症刺激右膈肌及右下肺而导致右下肺炎、胸膜炎,此时除发热和疼痛外,病人有气急、咳嗽及肺底湿啰音等。   (3)局部水肿和压痛:较大的脓肿可出现右下胸、上腹部膨隆,肋间饱满,局部皮肤水肿发亮,肋间隙可增宽,局部压痛或肝区叩击痛明显,右上腹部可有压痛及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肝脏或肿块。   (4)肝肿大:肝脏往往呈弥漫性肿大,病变所在部位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及叩击痛。肿大的肝脏在右肋缘下扪及,肝脏下缘钝圆有充实感,质中,触痛明显,且多伴腹肌紧张。有些病人可出现右侧胸腔积液。   (5)慢性病例:慢性期病例可延迟数月甚至1~2年。病人呈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甚至胸腹水;上腹可扪及肿大坚硬的包块,易误诊为肝癌。如不伴继发细菌感染、发热多不明显。   凡成年男子患有持续或间歇的发热,食欲不佳,体质虚弱,并有肝脏肿大,且具触痛者,应即疑有肝脓肿之可能,如上述现象发生在阿米巴痢疾之急性时期,或患者过去有痢疾史者,阿米巴性肝脓肿之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当然,过去未能回忆有痢疾史者并不能否定诊断。阿米巴肝脓肿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较高,为了明确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指标综合分析。   【诊断】   肝脏肿的临床诊断基本要点为:①右上腹痛、发热、肝脏肿大和压痛;②X线检查右侧膈肌抬高、运动减弱;③超声波检查显示肝区液平段。若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或脓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对特异性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良好效应即可确诊为阿米巴性肝脓肿。   与病程、脓肿在小及部位、有无并发症有关。大多缓起,有不规则发热、盗汗等症状,发热以间歇型或弛张型居多,有并发症时体温常达39℃以上,并可呈双峰热。体温大多午后上升,傍晚达高峰,夜间热退时伴盛汗。中层得常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状,肝区痛为本病之重要症状,学呈持续性钝痛,深呼吸及体位变更时增剧,夜间疼痛常更明显。右叶顶部脓肿可刺激右侧膈肌,引起右肩痛,或压迫右下肺引起肺炎或胸膜炎征象,如气急、咳嗽、肺底迫右下肺引起肺炎或胸膜炎征象,如气急、咳嗽、肺底浊音界升高,肺底闻及湿罗音,腑部有胸膜磨擦音等。脓肿位于肝下部时可引起右上腹痛和右腰痛,部分患者右下胸或右上腹泡满,或扪及肿块,伴有压痛,左叶肝脓肿约占10%,患者有中上腹或左上腹痛,向左肩放射,剑突下肝肿或中、左上腹饱满、压痛、肌肉紧张及肝区叩痛。肝脏往往呈弥漫性肿大,病变所在部位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及叩击痛,肝脏下缘钝圆,有充实感,质中坚。部分病人肝区有局限性波动感。黄疸少见且多轻微,多发性脓肿中黄疸的发生率较高。   慢性病例呈衰竭状态,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发热反不明显。部分晚期病人肝肿大质坚,局部隆起,易误为肝癌。

    阿米巴肝脓肿应该如何护理?

     

    阿米巴肝脓肿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

      1.由原发病者,如阿米巴结肠炎,应及时治疗原发病,避免出现阿米巴肝脓肿。

      2.提高个人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及营养。

      3.注意饮食卫生 该病主要通过阿米巴原虫污染水、食物、蔬菜等进入人体肠道,继而侵犯肝脏引起脓肿,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加强粪便和饮水的管理,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4.对持续发热伴有肝区肿痛者,如抗生素治疗无效,则应高度警惕“阿米巴性肝脓肿”。

      5.已发现患有阿米巴痢疾的患者应尽早诊治,服用有抗虫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和盐酸吐根硷等,预防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生。对进入流行区内的人员,必要时可服用下列药物之一:甲硝唑0.2~0.4g,三氯散0.5g,双碘喹啉0.6g,1~2次/d。

    保健品查询

    其他科室常见问题

    症状咨询 药品咨询 生活咨询

    相关资讯推荐

    更多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女性情感
    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