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窦性心律失常

  • 病因
  • 症状
  • 预防
  • 资料用药
  • 窦性心律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系窦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各年龄组均有发生,最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也可见于老年人。为一种生理表现,绝大多数窦性心律失常者的心脏功能正常,也可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或吗啡注射后及心脏瓣膜病患者。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non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比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少见,与呼吸周期无关。可见于老年人,偶见于健康人,心脏病患者比无心脏病患者多见,尤其有冠心病者。在颅内压增高、脑血管意外、脑功能不全者也可发生。精神因素、药物因素(如应用洋地黄、吗啡、阿托品等)亦可引起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

      3.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ventriculophasic sinus arrhythmia) 是窦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特殊类型,指QRS波群的出现可以改变窦性P-P间期的时距。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多见于窦性心律合并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也见于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又无逆行心房传导的室性期前收缩与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者。

      (二)发病机制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变化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在呼吸过程中,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发生变化,窦房结的自律性也因此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周期性改变。吸气时,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增多,使窦性P-P周期逐渐缩短、心率加快;呼气时,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产生乙酰胆碱,引起窦房结过度极化,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的坡度降低,使窦性P-P间期逐渐延长、心率减慢。心率这种快慢变化的周期等于一个呼吸周期。暂停呼吸时,窦性心律失常可转为规则。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可能是由于窦房结起搏细胞自律性强度不稳定所致。

      3.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有以下4种可能性:

      (1)P-P间期中包含有QRS波群者由于心室收缩使窦房结的供血得到改善,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P-P间期缩短,心率增快。在不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由于窦房结的血供相对减少,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心率则稍慢。

      (2)心室收缩时可牵拉窦房结而增高其自律性,使P-P间期缩短。

      (3)心室的机械性收缩可反射性地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P-P间期缩短。这是因为心室收缩时引起主动脉弓反射,下一次窦性冲动的加快或减慢决定于心室收缩时与其前的P波之间的时间关系。

      (4)窦房结动脉从窦房结中穿过,当心室收缩时可引起窦房结动脉的扩张和收缩,窦房结动脉收缩则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窦房结动脉舒张,则窦房结的自律性减低。

      目前,认为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实际是钩拢现象的正性变时性作用所致。

    窦性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无特殊症状,只有在心率过低或过速时引起心悸、眩晕甚至昏厥。体检时,可发现心跳和脉搏不规则或呈周期样改变。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1)同一导联上,相邻的窦性P-P间期相差大于0.16s(0.12s)。

      (2)P-P间期在吸气时缩短,窦性心率增快;呼气时延长,窦性心律减慢,P-P间期呈渐短渐长的周期性变化。

      2.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窦性心律失常应该如何护理?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呈间歇发作性。多以心率缓慢所致脑、心、肾等脏器供血不足尤其是脑血供不足症状为主。轻者乏力、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或易激动等,易被误诊为神经症,老年人还易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或衰老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短暂黑蒙、近乎晕厥、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发作。部分患者合并短阵室上性

      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又称慢-快综合征。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可突然加速达100次以上,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心动过速突然中止后可有心脏暂停伴或不伴晕厥发作。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除引起心悸外,还可加重原有心脏病症状,引起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心排出量过低严重影响肾脏等脏器灌注还可致尿少、消化不良。,慢-快综合征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症状。

    窦性心律失常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

      1.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2.如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注意生活和情志调理,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保健品查询

    其他科室常见问题

    症状咨询 药品咨询 生活咨询

    相关资讯推荐

    更多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女性情感
    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