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肺弓形体病

  • 病因
  • 症状
  • 预防
  • 资料用药
  • 肺弓形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刚地弓形体属孢子纲、球虫目。是由Nicolle等首先于1908年在突尼斯的一种叫刚地梳趾鼠体内发现。其终末宿主为猫或某些猫科动物,中间宿主很广泛,包括哺乳动物 (猪、羊、狗、牛、鼠、兔),禽类(鸡、鸭、鸽为主)和人。其发育阶段有5种不同的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前两者主要见于中间宿主,亦可见于终末宿主。后3者仅见于终末宿主猫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典型滋养体呈香蕉形、新月形或弓形,一端尖,另一端钝圆,(3.5~8)μm×(1.5~4)μm大小,吉姆萨或瑞特染色胞浆呈蓝色,核呈红色,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期。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内含数百至数千个囊殖体,主要出现在慢性感染期。裂殖体及配子体在终末宿主猫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产生囊合子,通过猫粪排出体外,内含两个孢子囊,而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呈长形,一端尖、一端钝,2~8μm大小。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为人畜共患疾病。猫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猪和绵羊。随猫粪排出的囊合子,可在外界存活较长时间。猪、羊等动物的肉或内脏含有包囊。人食了猫粪污染的水或食物或未经煮熟的肉类而被感染。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称为先天性弓形体病。免疫功能抑制,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尤其是AIDS患者易患此病。免疫功能正常者患本病罕见。若机体被感染后,囊合子中的子孢子或包囊中的囊殖体溢出,并穿过肠壁黏膜,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全身组织,其中脑、心、淋巴结、肺是最易受侵犯的组织和器官。初次感染,因宿主尚未建立免疫反应,弓形体很快到达器官组织细胞内,迅速繁殖成为速殖体,使细胞破裂,速殖体从细胞内逸出再进入新的细胞。而宿主具有免疫力时,弓形体在细胞内增殖变慢成为缓殖体,包囊可以长期存活而不为机体所消灭。若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包囊破裂,虫体再次逸出,即可形成新的播散,故包囊是宿主体内潜在的感染来源。

      宿主的防御机制主要通过:①特异性抗体来促进溶酶体融合、破坏弓形体;②氧介导的呼吸暴发作用来杀伤弓形体;③γ干扰素经增强巨噬细胞内的杀伤作用以破坏或消灭弓形体;④单核细胞产生氮氧化物调节或促进氧介导的杀伤机制。一旦宿主由于不同环节的防御机制异常而导致清除弓形体的功能下降,则最终可导致全身和肺部感染。

      肺弓形体病肉眼可见受累的肺坚实、充血,切面是棕红色,胸膜有出血点,支气管旁淋巴结中度肿大。光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浆液渗出,偶有透明膜形成或纤维蛋白脓性渗出物,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细胞增生和脱落,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弓形体滋养体和(或)包囊。肺间质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可见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肺组织内亦可见肉芽肿改变,其中央为带状或局部性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少量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内很难发现弓形体,边缘及附近正常组织内却可见到游离的弓形体。

    肺弓形体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后天获得性肺弓形体病的临床表现可呈急性发病或慢性经过。急性发病时,多数初始有类似上感症状如头痛、肌痛、干咳等,咳嗽为阵发性,少数咳多量黏液痰或黏液血痰。慢性经过可有类似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表现。肺部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非典型肺炎、胸膜炎和合并心血管病变4种类型。支气管肺炎型:病变为沿支气管分布于两中、下肺野,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的斑片状炎症阴影、肺门影增宽。此型多见于儿童和老年患者;非典型肺炎型:支气管周围间质的片絮

    肺弓形体病应该如何护理?

      (1)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食入未熟的含各个发育期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或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可致感染;肉类加工人员、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有可能经口、鼻、眼结合膜或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能引起感染。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3)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胎儿和婴幼儿的易感性比成人高,肿瘤和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损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感。人通常无性别上的易感差异,但有随接触机会增多而上升的趋势。

    肺弓形体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加强家畜、家禽的粪便管理,防止水源被畜(禽)粪污染,避免人畜(禽)混住;彻底治疗病人;不吃未煮熟的动物肉类;血清试验阳性孕妇应予预防性治疗。

    保健品查询

    其他科室常见问题

    症状咨询 药品咨询 生活咨询

    相关资讯推荐

    更多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女性情感
    健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