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

  • 病因
  • 症状
  • 预防
  • 资料用药
  •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病原因】
      莱施-尼汉综合征属于伴性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病,遗传学特征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母亲为基因携带者,只有男孩发病。Seegmiller于1965年证实本综合征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 HGPRT或HPRT) 缺陷,导致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蓄积,多见嘌呤代谢异常症状。
      【发病机制】
      本病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本病的基本生化异常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缺陷。HPRT基因定位于Xq26~q27.2,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共计57kb。HGPRT 是嘌呤补救途径的重要环节,它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转化为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和鸟嘌呤核苷酸(GMP)。本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为点突变或缺失,有多种突变类型。正常时HPRT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在脑的基底节内活性较高。本酶的功能是使磷酸核糖基转移到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形成次黄嘌呤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鸟苷酸(guanylic acid,GMP)。IMP和GMP对于嘌呤的合成有反馈抑制作用。患病者由于HPRT缺陷,IMP和GMP合成减少,对嘌呤合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嘌呤合成增多,致使其终末产物尿酸大量蓄积体内,出现高尿酸血症。HPRT的部分缺陷表现为痛风,完全缺失则表现为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完全丧失,推测D1-多巴胺拮抗因子可能与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尤其是自残行为有关。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男孩发病,有智力低下、手足徐动、自残、攻击性行为和高尿酸血症。

      1.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生后3~4个月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面部的不自主运动。运动发育迟延或倒退,8个月~1岁表现锥体外系受累,肌张力异常(增强、亢进或肌张力不全),初期肌张力低下呈舞蹈、手足徐动,运动障碍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站立,可致步行困难。激动时可诱发突然角弓反张体位。深反射增强,重者躯干、颈部伸肌痉挛、角弓反张,下肢呈剪刀步态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应该如何护理?

      目前可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或特异性探针检出HPRT的突变基因;用大量毛发滤泡检测其酶活性以查出杂合子;用羊水细胞或胎盘绒毛,检出患病的男性胎儿。
         上述杂合子的检出和产前诊断都已可能,为本病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可靠方法,确诊的患病男性胎儿可做选择性流产。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
       1.一般治疗:
         A)饮食控制:应避免摄入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甜面食。保证营养。
         B)支持治疗:通常用含盐平衡液使病人尿量充足。如多枸橼酸盐通常较碳酸氢盐有效。并维持其尿液pH接近中性(7.0)。加强护理,防止自残,进行必要的约束。
       2.药物:给予能增加肾脏清除尿酸的药物。
      (1)丙磺舒:如丙磺舒(probenecid)能有效地增加尿酸清除,可用于治疗肾功能正常的高尿酸血症病人。  (2)别嘌醇(allopurinol):治疗尿酸过高可用别嘌醇(allopurinol),使血清尿酸维持在179μmol/L(3mg/dl)以下。开始剂量为2.5mg/(kg·d),再根据尿酸水平调整剂量,年长患儿可用到200~400mg/d,分2~3次口服。从小量开始,2~4周后增加用量,有脱水者服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柠檬酸钠)。多数研究者提出别嘌醇能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合成,防止尿酸结石沉积于骨、关节、肾脏等组织,改善或恢复肾功能,但对神经系统症状无效。有人试用腺嘌呤,叶酸、或腺嘌呤与叶酸联合应用,以及谷氨酸,镁等治疗LNS神经系统症状,亦均无效。
      (3)秋水仙素: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可服本药。
      3.其他疗法:如酶代替疗法和基因疗法。但目前仍在研究阶段,未取得有效成果。
      【预后】
      本病易发生意外性伤害而危及自身生命,不经治疗预后不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和早期死亡。根治方法尚在研究中。

    保健品查询

    其他科室常见问题

    症状咨询 药品咨询 生活咨询

    相关资讯推荐

    更多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女性情感
    健康导航